网上有关“骨笛的制作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骨笛的制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骨笛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也有用仙鹤的腿骨制作的 。骨笛规格不一,长短、粗细各不相同 ,通常比竹笛短而细,一般翅骨笛管长25厘米左右,鹤腿笛管长29厘米左右 ,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 ,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或开成前五后一)。演奏时,骨笛竖置,右手在下 ,无名指 、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和食指 按第四 、五、六孔。运用平吹超吹 ,音域d1—e3 。音色清脆、悠扬。吹奏中多使用上滑 音和颤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还流传有一种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 。管身无固定规格, 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与管壁之间留有一道缝隙作吹孔 ,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奏法与鹰骨笛相同。
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长24厘米一26厘米 、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 ,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如图) 。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 ,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 ,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 ,钻有一个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个。开按音孔的工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 。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多才多艺的塔吉克族人民 ,每当鹰笛开完音孔以后,还要在白净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图案纹饰或题字,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为奇持的是 ,鹰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镶坑的烟气熏染 ,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方可取下带在身边 。还有一种鹰笛,管身长28厘米 ,上端管径2厘米,下端管径1厘米,管身开七个按孔(前六后一) ,上端正面开一个方形吹口。
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282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墓中的2支骨笛 ,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 ,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 。经专家分析,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 ,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 ,用细线连辍,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舞阳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 ,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7孔,制作规范 。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 ,然后划线,再钻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是调音孔 ,可见制作者已有生律规范的意识,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 ,再开小孔作微调。
在早 、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早期的341号墓的1号笛、中期的282号墓的20号笛 、晚期的253号墓的4号笛等三支骨笛,都有为了确定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 。
其中282号墓20号笛是用钻头轻点后留下的痕迹 ,在实际钻孔时,再作校正,在开第七孔时 ,先开一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发现此孔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经过测音 ,六孔至七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这4音分却是一般的人耳难以辨别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 ,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 。由于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标准,使第七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也可以视为音距稍小的小三度)。
20号骨笛在开孔时 ,在预先计算的开孔点上也有所调整,即把原先计算的第二孔的位置向下移动了0.1厘米,
使第一孔与第二孔的音距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动了0.1厘米 ,使第二孔与第三孔的音分值调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通过调整两个音孔位置,彼此的音距与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 ,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认识和可以接受的范围。
282号墓的20号骨笛,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留下的计算痕迹。据专家分析,开孔前先用钻头在骨管上轻轻接触 ,以留下钻点为目的,而不钻透管壁。正式开孔时,再以已有的钻点为基础作适当调整 。
管身的小七孔就是计算孔位时留下的 ,估计是试吹后觉得音稍高,遂在此孔的下方再开一正式孔。贾湖中期偏后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见计算开孔位置时的刻度 ,说明了贾湖的先民制作骨笛采用的是经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341号墓1号骨笛全长20.9厘米,两端的骨头节已被锯去,但断面尚可见刻痕 ,当是锯割前所画的记号 。骨笛通体呈棕色,把握光滑,显然是长期使用之物。经测音 ,1号骨如果以#D6 15为主音,则此笛的自然音序为356136,按音阶排列为13561,实际为四声音阶。它与M341:2骨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时间上的差别 。四声音阶如果是旧石器音乐水平的最高体现 ,五声音阶的出现,则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飞跃。
通过两支骨笛自然音序的比较,可知1号骨相邻两音的距离比较远 ,自然音序中只有一个大二度音程,而在2号骨笛的自然音序中,却有三个大二度音程。这一重要发展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从对开放式的粗犷型到密集的细微型表现方式的追求,这是音乐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发展 。在贾湖文化延续的1200年的历史时期中,分别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音阶的骨笛 ,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七声以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渐进性。萧兴华先生说:“要揭开一万年以来中国音乐文化文明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贾湖骨笛作为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至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那么,它究竟凭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
故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那年秋天的一天,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 ,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时,惊奇地发现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贾建国猜想这些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于是将它们送交到县博物馆。贾建国当时不会想到 ,他的这一举动却引出了“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在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里,人们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骨及60多件随葬品。考古专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师或部落酋长。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侧 ,就摆放着这支骨笛
最终经测试显示:这支骨笛已经在地下沉睡了八九千年,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经过测音,骨笛不仅已经具备音阶结构 ,而且还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是一种古代乐器。经动物学家鉴定,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制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 ,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 。
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 、保存最为完整、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 ,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这也是中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支贾湖骨笛呈黄棕色 ,制作精美,全长23.1厘米,笛身上钻有七个圆形音孔 ,孔径0.35厘米,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 。在当下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 ,是保存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 ”。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公分 ,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 ,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 、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 。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 ,骨哨可能是兼用的 。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1994年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乡三座店村农民在植树造林时发现了一支骨笛 。骨笛管状深**,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 ,已经石化。骨笛长约15厘米,外径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离的5个音孔 ,音孔直径约0.3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骨笛的年代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经文博部门同志认定和辨认与骨笛同时发现的红山文化彩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确认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 ,距今约5500年 。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
由秃鹫中空翅骨制成
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团队说 ,他们在德国境内出土一件大约3.5万年前的骨笛,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相关考古报告发表在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 做工精细 这支骨笛由秃鹫中空翅骨制成,长约22厘米 ,直径2.2厘米,上面有V字形吹孔和多个音孔。音孔旁有精确雕刻的标记,似乎用于帮助制笛者校准应凿出音孔的部位。
2008年9月 ,骨笛由蒂宾根大学尼古拉·科纳尔领导的考古团队在德国南部阿赫谷中的“霍勒·费尔”山洞里出土。当时,考古人员发现12片秃鹫骨骼散落在山洞一小块椭圆形区域内,于是把它们收集起来 。拼装后 ,这些骨片呈笛子状。 凭借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法,科纳尔估计这支骨笛距今至少3.5万年。“它毫不含糊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 ”科纳尔本周告诉美联社记者 。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说,对生活在阿赫谷和隆谷的奥里尼雅克期人类而言 ,音乐在他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科纳尔说。 据科纳尔介绍,这支骨笛的可吹奏复制品尚未制成 ,但他估计骨笛的音域可同不少现代笛相媲美。
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者维尔·鲁布鲁克斯说,在同一沉积层发现的这支骨笛和象牙小雕像显示,人类3.5万年前就已在欧洲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 。
鲁布鲁克斯未参与科纳尔等人的考古活动。按他的说法 ,虽然难以说清这些人在认知上和社会生活上究竟多发达,但他们生活中的乐器、个人装饰品以及写实风格的艺术品说明,他们的行为符合现代人类行为范畴。 鲁布鲁克斯赞同科纳尔关于上述骨笛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乐器这一说法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萧兴华教授对贾湖骨笛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 ,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1、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的年代约为10050年,与贾湖遗址早期的年代相去不远,但山顶洞人在石片上开的孔大而粗糙。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0.1-0.3厘米 ,但细致而圆整。两地的差别为何如此悬殊?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 、贾湖骨笛上刻画的“一”形直道很多,一般认为是制笛时设计孔位的符号 。但是,在贾湖晚期的253号墓出土的4号八孔笛上,有刻画细致的“三 ”形符号 ,它又代表什么意思?“一”形刻画符号是否还有其他的功能和含义?
3、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处在怎样的水平?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这是无法讨论的问题。除了仰韶陶片上的刻画符号之外,研究者几乎没有多少可据的资料。所以数学史家只能审慎地说:原始公社末期 ,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 ,上面已刻有表示1、2 、3、4的符号。
4、由于贾湖骨笛是截取飞禽胫骨而得,每支骨管的长短 、粗细、厚薄都不相同,骨管的形状也不甚规则 ,在如此不规则的异形管上计算符合于音阶关系的孔距,是很复杂的难题 。贾湖先民在制作前势必会有某种计算,并在钻孔过程中一再调整 ,直至开出满意的音高开孔。20号骨笛留下的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得以了解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这是我国数学史家和音律研究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
5、341号墓2号骨笛的音,以及各音之间构成的音程,除4个音程与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之外 ,将其他能构成音程的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音程 、音分值相比,最大的音分值系数都低于5个音分值。以现代专业器乐演奏者的听觉,都难以听出它与十二平均律有上面差别。当代最优秀的钢琴调音师 ,对五度调音的音准度可以控制在2个音分,但不是靠仪器,而是靠感觉 。一般来说 ,弦乐器演奏家对音高的敏感度最强。小提琴演奏家对音高的敏感度通常都在7个音分以上,专业音乐工作者则在10个音分以上。9000多年前的贾湖人,在没有任何调音仪器的情况下 ,居然能制作出任何音程都不超过5个音分差的骨笛,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舞阳骨笛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是贾湖先民有意识、有目的、有规范地制作的成品 ,显示了制作技术和演奏技巧的成熟 。在所有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舞阳骨笛的地位都是无可争议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关于“骨笛的制作”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思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骨笛的制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骨笛的制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骨笛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
文章不错《骨笛的制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