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蚀变分带特征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蚀变分带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银山矿区围岩蚀变广泛发育,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 、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菱铁矿化、方解石化) 、局部还发育重晶石化、高岭石化和迪开石化等。此外 ,在矿区变质石英闪长岩中青磐岩化普遍发育。矿区南北侧蚀变特点有所差异,北侧硅化较强,碳酸盐化(主要为菱铁矿化)强烈发育;南部除碳酸盐化外 ,绿泥石化较突出,并出现低温的方解石化、重晶石化等,反映矿区南部成矿深度较浅 ,温度较低 。
蚀变带范围大大超过矿体分布范围,总体上呈面型展布,矿脉旁侧蚀变则呈线状分布。在平面上,蚀变带大致沿西火山口东侧的次火山岩体向外展布 ,形成以3#岩体英安斑岩至8# 、1#岩体为中心的蚀变分带(图7.3)。从岩体内部向外水平方向依次为:(弱)绢云母化英安斑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带和千枚岩带→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火山碎屑岩带 。各蚀变带无明显界限,多呈过渡关系。围岩蚀变的垂直分带与水平分带具有一致性。从深部到浅部,蚀变千枚岩中绢云母、黄铁矿、绿泥石等矿物有减少趋势 ,而碳酸盐矿物含量则有增加趋势 。各蚀变带具体特征分述如下:
(1)(弱)绢云母化英安斑岩带
该带发育在英安斑岩体内,长石斑晶受到绢云母化,常保留斑晶假象 ,有的仍隐约可见双晶纹。石英斑晶多受熔蚀,角闪石晶型较好常蚀变为绢云母 、碳酸盐及少量绿泥石。黑云母多蚀变为绢(白)云母,黄铁矿含量很少 ,呈星点状分布。基质中的长石多蚀变为绢云母的细小鳞片 。
图7.3 银山矿床—5m中段蚀变矿化分带略图
(据银山矿地测科资料修改)
1.千枚岩;2.蚀变石英闪长岩;3.爆破角砾岩;4.流纹英安斑岩;5.英安斑岩;6.火山震碎角砾岩;7.英安质凝灰岩、凝灰熔岩、集块角砾岩、集块岩;8.英安质熔岩;9.蚀变带和矿化带界线;10.矿体
(2)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和千枚岩带
该带分布于英安斑岩体两侧200~300m内,常伴有铜 、金矿化。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中,长石多已蚀变成绢云母 ,偶见斜黝帘石化。早期石英斑晶有时被绢云母和次生石英等交代 。暗色矿物多被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交代。岩石中间大量黄铁矿呈浸染状 、星点状或细脉状产出。蚀变带千枚岩中见大量蚀变成因的黄铁矿、石英和绢云母 。
(3)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千枚岩带
该带在英安斑岩岩体上盘银山区段宽200~300m,在下盘九龙上天一带仅40m宽。该带是本矿区部分铜铅锌矿体赋存部位。蚀变矿物绿泥石、绢云母 、石英、黄铁矿沿千枚岩片理和裂隙广泛发育 。
(4)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
该蚀变带宽200~400m,是矿区部分铅锌矿体赋存部位。在矿区北部(北山、九龙上天一带)碳酸盐化比较突出,碳酸盐化蚀变矿物主要为菱铁矿和方解石 ,沿千枚岩片理和裂隙产出,绿泥石化在矿区南部银山区段广泛发育。
(5)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火山碎屑岩带
该带发育于矿区南部南山区,矿区部分铅锌银矿体赋存于该带 。岩石蚀变作用表现为碳酸盐矿物和绿泥石呈细脉状沿片理 、裂隙充填交代千枚岩和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常见富银的铅锌碳酸盐脉。
蚀变与矿体空间关系
1.蚀变类型及蚀变岩
矿床热液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正长石化、绿帘石化 、黑云母化、绿钙闪石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 、绢云母化、钠长石化 ,此外,还有不均匀的萤石化、黝帘石化 、高岭石化、浊沸石化等。各种蚀变呈现为发育程度不同的线型和面型两种交代方式,其中硅化、正长石化 、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为多阶段产出 。硅化贯穿于蚀变的全过程 ,是蚀变的主导因素之一;正长石化发育于早中期,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长石化为早期蚀变产物,多为交代变安山岩类和正长(斑)岩类角砾所形成;绿钙闪石化为角砾岩型金矿床的一种特征蚀变产物 ,常呈束状和放射状,与阳起石的集合体形态极为相似。
2.蚀变分带特征
矿区矿化角砾岩体具有一定分带特征,如J2号角砾岩体在583 m标高水平方向上从内向外(图3-6) ,依次可划分为石英正长石化带→石英黑云母化带→(弱)青磐岩化带。而J4号角砾岩体在400 m标高上,从内向外可划分为石英黑云母化带→绿泥石化带→石英正长石化带 。而在垂直方向上,J2号角砾岩体自上而下可分为青磐岩化带→石英黑云母化带→石英正长石化带→石英正长石绿钙闪石化带。J4号角砾岩自上而下可分为石英碳酸盐化带→石英正长石化带→石英绿钙闪石化带。
图3-6 J2角砾岩体蚀变水平分带图
青磐岩化带:广泛发育于角砾岩体外缘及外围围岩,其中 ,在J4 、J5号角砾岩体中发育最广,其特征蚀变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在J2号角砾岩体中绿帘石化发育强烈 ,常形成粗大晶体 。
石英黑云母化:主要发育于J2岩体中上部,在J4角砾岩体中也常见到。以石英黑云母化片麻岩角砾为主,岩石呈暗灰色 ,石英 、黑云母为主要蚀变矿物。
石英正长石化带:在含矿角砾岩体中发育最好,也较稳定,以硅化、钾化的产物——石英、正长石为主 ,此外,还有绿帘石、绿泥石 、绿钙闪石等蚀变矿物 。局部地段整个角砾几乎被正长石交代,而更多的是斑岩角砾被交代成红化晕圈。
石英绿钙闪石化带:通常在角砾岩体的下部较为发育 ,多呈团块状分布于角砾之间。该带正长石化仍较强,以面型渗透交代为主 。
总的来看,角砾岩体内的蚀变分带是渐变过渡的,而且各带的发育程度、完整程度在各角砾岩体也不尽相同。
3.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
在热液成矿作用中 ,蚀变与矿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一般表现为在蚀变矿物和特定成矿矿物的紧密共生。在以面状硅化、钾化 、绿泥石化、绿钙闪石化为主的前锋成矿期,金属矿物主要为浸染状黄铁矿 ,显微金罕见,本期金矿化虽然较弱,但蚀变作用强度最大 ,蚀变范围也最广。进入主成矿期,蚀变作用减弱,主要有硅化、钾化 、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 ,而金及金属硫化物大量晶出,除占主导的黄铁矿外,黄铜矿、方铅矿 、闪锌矿等也大量出现 ,在前锋矿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矿化富集带及工业矿体 。到主矿化期晚阶段,蚀变及矿化作用减弱,热液活动逐渐结束。
蚀变作用及蚀变岩特征
(一)面型热液蚀变
在五凤和五星山两矿区范围内都有分布,金沟岭组安山岩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作用 ,表现为大面积的弱青磐岩化,据野外观察蚀变使安山岩颜色改变为灰黑色、灰褐色,普遍具有少量褐铁矿浸染 ,局部放大镜下可见少量星点状黄铁矿微细粒(0.1mm),镜下斜长石斑晶普遍遭受钠长石化作用,部分暗色矿物斑晶和部分基质被绿泥石交代 ,在一些地段具有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二)线型热液蚀变
五凤和五星山两矿床具有不同的线型热液蚀变分带现象 。
1.五凤金矿床线型热液蚀变
分布在面型热液蚀变内,呈带状展布,蚀变带的分布方向严格受含矿断裂控制 ,其蚀变的规模或厚度也与断裂带的厚度成正比。五凤矿区的蚀变具有多阶段叠加特征,呈对称状分布的蚀变矿物组合。在五凤矿区蚀变主要沿北东1号断裂、北西1号和北西2号断裂分布,由矿体向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蚀变带:
(1)强硅化-冰长石化-方解石化带该带中以硅化蚀变分布最为广泛 ,蚀变岩石坚硬,强烈褪色后呈灰白色 、灰绿色和灰褐色,蚀变岩见有石英、玉髓、冰长石、方解石 、黄铁矿、绿泥石、高岭土 、沸石等矿物,多出露在矿体内部 ,构成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
(2)硅化-绢云母化-浊沸石-方解石化带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 、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等蚀变作用为主,突出特点是除出现上述蚀变矿物外 ,出现较多的绢云母,此外还可见到钠长石、绿帘石等蚀变矿物。该蚀变带多出露在矿体内及其边部。
(3)绿泥石-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带蚀变岩石呈灰绿色、黄褐色,基本保留原有岩石结构 ,具有弱硅化 、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青磐岩化,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化、钠长石及黄铁矿 、褐铁矿等 。
2.五星山金矿床线型热液蚀变
分布在面型热液蚀变内,呈带状展布 ,蚀变带的分布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蚀变具有多阶段叠加特征,五星山矿区蚀变带由矿化体内部向外依次为:
(1)黄铁绢英岩化带为五星山矿体内蚀变 ,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 、方解石、冰长石、高岭土等。
(2)泥英岩化带为五星山矿体内及边部的蚀变,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 、绢云母、褐铁矿、高岭土等。
(3)青磐岩化带为五星山矿体外部的蚀变,主要蚀变矿物为绿泥石 、绢云母、钠长石、高岭土等 。
一 、围岩蚀变及其形成机理
矿床围岩蚀变发育,蚀变类型有赤铁矿化、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等。
(一)赤铁矿化
发生在热液活动早期阶段 ,分布于蚀变构造带的周缘,宏观上使岩石产生红花现象,但不改变原岩结构 、构造的一种蚀变作用 ,其形成机理为:长石矿物中的低价铁在高温氧化环境中变为高价铁,形成赤铁矿微粒,弥散在长石矿物中 ,使长石尤其是斜长石带上肉红色。
与赤铁矿化相伴,有少许金红石化,主要由黑云母 ,榍石等含钛(Ti)的矿物在热液作用下蚀变分解,析出的钛结晶成显微针状金红石。
(二)钾长石化
钾长石化主要表现为早期富含钾质的含矿热液对斜长石的交代和钾长石的再生长,钾长石的交代形成交代条纹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 。
蚀变机理为
山东省莱州市新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
钾长石的再生长形成颗粒粗大的钾长石不规则外形 ,并有石英、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
宏观上,钾长石化主要表现为在断裂带中形成不规则状 、团块状,以微斜条纹长石为主,其次有钠长石和石英的交代伟晶岩。
(三)黄铁绢英岩化
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是主要的矿化蚀变作用 。当热液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纯水的临界温度为374℃,因含有各种物质提高到400℃左右)以下时,对围岩(中酸性花岗岩或富含长石的其它岩石)的钾交代作用是伴随着水解作用同时进行的 ,因而不再生成钾长石,而是生成富含钾质的含水矿物绢云母。
首先暗色矿物变为绢云母,继而钾长石和斜长石先后蚀变为小鳞片状绢云母和微粒石英 ,其蚀变机理为:
山东省莱州市新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
黑云母的绢云母化,经历褪色或绿泥石化过程,最终被绢云母取代 ,分解出Fe、Mg、Ti等,其中Fe与热液中的硫氢酸根结合生成散点状黄铁矿:
Fe2++2HS-→FeS2(黄铁矿)
绢云母对钾长石和斜长石的交代,首先沿颗粒边缘 、解理、裂隙进行 ,逐渐取代整个颗粒而呈其假象,析出的SiO2呈微粒状石英分布于绢云母的间隙。
在上述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分离出来的K20与热液中残存的Al2O3、SiO2结合生成热液绢云母细脉,即:
(四)碳酸盐化
围岩蚀变的晚期阶段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上述蚀变作用析出的Ca2+ 、Mg2+、Fe2+和CaO与热液中的 、CO2发生反应生成菱铁矿 、铁白云石或方解石等:
山东省莱州市新立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
因此,所谓碳酸盐化所生成的碳酸盐矿物实际上是黄铁绢英岩化的衍生矿物 ,宏观上呈方解石等碳酸盐脉的形式充填分布于晚期岩石裂隙中 。
二、蚀变分带及蚀变岩特征
矿床蚀变带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蚀变带分布受构造控制,二是蚀变具有分带性。
蚀变受构造控制主要表现在蚀变岩严格地框定在构造带内,呈带状分布 ,其形态、规模、产状 、与构造带一致,而且构造破碎最强烈的部位蚀变作用也最强。由于热液渗透交代能力的变化,热液的脉动及围岩岩性破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围岩蚀变的分带性 。
根据岩石的破碎程度、蚀变类型、矿物组合,可将蚀变带由外向内为以下几个亚带(图5-1):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糜棱岩)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不同的蚀变亚带以断层泥为中心呈不对称分布 。断裂面下盘蚀变较强,发育有三个较完整的亚带 ,且较为连续;上盘缺失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而且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也不连续,有时仅发育有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
(一)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糜棱岩)带
该带以黄铁绢英岩为主,局部发育有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黄铁绢英化糜棱岩发育在主裂面之下 ,紧靠主裂面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宽1~5m,与下盘相邻岩带界线明显。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紧挨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 ,大部分紧靠主裂面,呈连续而稳定的带状分布,宽15~48m ,与下邻岩石呈渐变过渡 。
1.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
岩石呈灰—暗灰色,变余糜棱结构,(角砾)斑杂状构造。其组成成分为:绢云母(25%~40%) 、硅化石英(10%/~20%)、原岩石英(5%±)、黄铁矿(5%~10%) 、糜棱物(40%~60%)及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原岩为黄铁绢英岩化岩石或黄铁绢英岩 、受构造作用 ,原岩中大部分矿物被压碎成糜棱物,只有少量石英呈碎块残留,强烈波状消光 。该带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
2.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岩石呈灰白—灰绿色 ,变余碎裂(斑)结构,斑杂状结构或块状构造。由绢云母(50%~60%)、硅化石英(5%~30%) 、原岩石英(15%~25%)、黄铁矿(少量至10%)、碳酸盐(<10%)及少量黄铜矿、方铅矿 、闪锌矿、磁黄铁矿等组成,碎斑主要由原岩石英构成 。
表5-24 巴尔特岩石化学成分计算表
原岩为黄铁绢英岩,受后期构造作用 ,产生破碎,形成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该带矿化以细脉浸染状、脉状 、网脉状为主。
(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
该带发育在主裂面上、下盘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两侧,宽2~45m,分布不连续 ,局部缺失。上盘岩带与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呈断裂接触,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下盘岩带与相邻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
岩石呈浅肉红色-灰色,变余碎裂结构 ,块状,斑杂状构造。原岩矿物占60%~70%,主要为英(29%~30%)、斜长石(20%~30%) 、钾长石(15%~25%)、云母(5%~10%)。蚀变矿物占30%~40% ,主要为绢云母(40%~60%)、石英(20%~30%) 、黄铁矿(<10%)、方解石(<15%),其次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 、闪锌矿等 。
原岩为花岗岩,受到动力作用破碎,后经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作用改造而成 ,以脉状矿化为主。
(三)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
紧靠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局部与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相邻,上盘宽10~40m ,下盘宽5~80m,呈连续面稳定的带状分布,与相邻的花岗岩呈渐变关系。
岩石呈浅灰—肉红色 ,变余花岗结构,块状结构。由原岩矿物斜长石(46%~50%)、钾长石(10%~15%)、石英(25%~30%) 、黑云母(5%~10%)及蚀变矿物绢云母、微粒石英、黄铁矿 、方解石组成 。原岩经动力作用产生裂隙,沿裂隙分布微粒石英、绢云母及星点状黄铁矿。该带一个明显特点是花岗岩中赤铁矿化显著。
三、蚀变带岩石化学特征
根据三山岛-仓上断裂蚀变带及其围岩的硅酸盐分析结果 ,进行了巴尔特岩石化学成分计算(表5-24),各岩带标准岩石部分正离子数对比见表5-25,通过上述工作 ,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表5-25 各岩性带标准岩石中部分正离子数对比表
(1)蚀变作用过程中,K 、Na、Si是主要活动元素,其次为Al、Ca 、Fe、Mg 。
(2)和原岩对比,各蚀变岩中K普遍增高 ,反映了整个蚀变带都发生了钾化蚀变作用,增高最明显的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比原岩增高9个原子数。次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增加了6个原子数。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在未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前都为黄铁绢英岩,是钾交代最强地段 。钾原子本应增加最多,但测试结果反而比下邻蚀变减少 ,这可能是在后期构造作用中,同属于易迁移元素的K+、Na+已迁移他处所致。
(3)由花岗岩到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带递进蚀变过程,Al 、Ca原子数逐渐变少 ,属正常带出。Si计算结果反映为带出元素,这是因为在整个蚀变作用过程中,硅从溶液中不断地以石英脉的形式产出 ,而测试样品中则没有将这些石英脉考虑在内引起的 。
(4)Mg、Fe在蚀变带内表现为带入元素,铁、镁从铁镁铝硅酸盐中分离出进入溶液,又以铁白云石的形式产出。Fe表现为带入,可能由矿化阶段黄铁矿叠加所致。
(5)Na在蚀变带内表现为带出元素 ,它被从斜长石中置换出来以后进入溶液,随着温度降低,又以NaCl的形式晶出 ,但由于NaCl极易溶解,故除少量存在于矿物包裹体中外,大部分又被地下水溶解带走 。
总之 ,在整个蚀变过程中,各元素的增减与实际中的矿物变化是一致的。蚀变作用表现为早期富钾热液对原岩进行去Na+、去Si4+的作用,随着蚀变作用的进展 ,绢云母大量晶出,分解出来的SiO2和热液中的矿质等不断增加,后来又能以黄铁矿物质和热液石英脉的形式产出 ,最终与绢云母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黄铁绢英岩化系列岩石,或以含金石英脉的形式穿插入各种蚀变岩中。
四 、构造、蚀变与矿化对应关系
新立金矿与整个胶西北地区其它内生金矿一样,在空间上 ,则往往是构造、蚀变 、矿化三者分带协调对应,呈现三位一体见表5-26。
表5-26 胶北内生金矿构造和蚀变与矿化对应关系
(据李宏骥,2002)
关于“蚀变分带特征”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平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蚀变分带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蚀变分带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银山矿区围岩蚀变广泛发育,...
文章不错《蚀变分带特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