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评价黄巾起义?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评价黄巾起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这一次大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在其后数十年间影响仍长期存在,各地不断有黄巾余部在活动。这一起义对于其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东汉朝廷虽然成功的镇压了起义,但力量被严重削弱 ,为了镇压义军,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守牧更多的军事权力,为以后东汉的衰落 ,军阀割据战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起义主力失败后,并且因此造成天下大乱:“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 、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 、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 、刘石、左髭丈八、平汉 、大计、司隶、掾哉 、雷公、浮云、飞燕 、白雀、杨凤、于毒、五鹿 、李大目、白绕、畦固之徒 ,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 。”成为了东汉未及三国乱世的开端。
黄巾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战争 ,它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为 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民革命遗产。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对它认真进 行总结 ,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即 消灭东汉政权 ,建立自己的统治,这对号召和团结人民参加起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 二、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麻痹了官府 ,积蓄了力量,为举行起义 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第三、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 、具体 。所谓“内外俱起”、 “八州并发”就反映了这一特点。尽管后来由于叛徒的告密,使这一起义计划的实施遇 到很大的困难 ,但经张角果断处置,它基本上还是得到了落实,从而给东汉王朝以沉重 的打击。第四、斗志坚决 ,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牺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义将 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 。 但是黄巾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 ,因此提 不出更具体的策略方针;它没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因此部队保障受 到限制,战斗行动受到掣肘;它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互相的配合 ,各自为战,因此造成战 区上的孤立 、分割态势,以致为敌占优势的主力军所各个击破;它不懂得在敌强我弱形 势下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等机动作战形式的重要性 ,因此热衷于城池的攻守,将起义军 主力胶着于一地,同敌人打硬仗、拚消耗 ,直至耗尽自己战斗力而被击败。所有这些, 都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和作战指导方面的严重失策,也是直接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 命战争不幸失败的原因
黄巾起义有哪些特点?
黄巾起义:
东汉时代 ,压在农民群众头上 、进行残酷剥削的是皇帝、宦官、外戚、官吏 、豪族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自然是最大的吸血鬼 。汉桓帝的妻妾多到五六千人,其他在宫中服役的更兼倍于此。灵帝的贪婪更胜过桓帝。他把原有的卖宫制度扩大执行,每品宫都有定价。如果买官的人 ,当时拿不出钱来,还可赊欠一下,到任后再加倍缴纳 。当时地方官吏贪污成风 ,“官非其人,政以贿成 ”。各种类型的地主包括贵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强 、富商等,无不广占田地 ,役使农民,敲诈勒索,奢侈逾制。由于地主阶级进行竭泽而渔的剥夺 ,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破产逃亡,饥寒交迫,求生无路 ,只有起来进行反压迫斗争 。从汉安帝时起,农民起义即不断发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 ,终于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酝酿成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愤怒的起义群众到处烧官府,杀官吏,镇压豪强恶霸 ,攻打地主庄园。东汉统治者惊惶万状,急忙颁布大赦令,赦免了原来因反对宦官而被禁锢的士人、官吏 ,以团结统治阶级内部力量,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 。同时任命皇后兄何进为大将军,布置京师洛阳的防务 ,并派遣皇甫嵩、朱儁 、卢植等率领军队镇压活动在今河南、河北等地的黄巾起义军。这时,各地的豪强大族也利用他们的人力、财力招兵买马,组织私人武装 ,修建坞壁营堑,以与农民起义军相敌对。皇甫嵩等官僚对于改善政治虽然束手无策,可是对于镇压农民起义仍然富有军事伎俩 。起义军面对着强大的阶级敌人,作战虽极英勇 ,但缺乏军事经验,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张角直接领导的黄巾军便被镇压下去了。
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 ,并不能使封建统治者有所收敛,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人民搜刮。《后汉书》卷31《贾琮传》言:“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 ,郡县重敛,因缘生奸 。”《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也言:“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 ,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中平二年(185年),灵帝为了修宫室和铸铜人 ,增收天下田赋,每亩多出十钱。并令太原 、河东、陇西诸郡输送材木、文石。运抵京师后,宦宫验收时,百般挑剔 ,折钱贱买,十才酬一 。而调发不已,来回折腾。结果 ,材木搁得腐朽了,可是宫室连年修不成。刺史 、太守也趁机打劫,增派私调 ,百姓承受不了,怨声载道 。灵帝规定凡是新任和调职的郡守等官都要先到西园缴纳助军修宫钱,然后才准到任。有些比较清廉的官 ,宁愿不去上任,也不肯出钱。可是朝廷不答应 。硬逼着去上任。当时有位新任命为矩鹿太守的名士司马直,“以有清名 ,减责三百万 ”。司马直忿慨地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 。终于“吞药自杀”。汉灵帝原是河间国的解渎亭侯 ,因桓帝无子,被迎入为帝。他生母董太后是有名的敛财婆,灵帝更采取各种办法搜刮民脂民膏 。除了吞占郡国贡物和增加田赋及铸钱、经商、卖官以外 ,还“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堂中……又于河间买田宅 ,起第观 ”。他把许多私财存放在宦官家中;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统帅,于是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统治者倒行逆施 ,所招致的后果只能是农民的不断反抗。《后汉书》卷71《皇甫篙朱朱儁传》言: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 、黄龙、白波、左校 、郭大贤、于氏根、青牛角 、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 、平汉、大计、司隶 、掾哉、雷公、浮云、飞燕 、白雀、杨凤、于毒 、五鹿、李大目、白绕 、眭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 ,不可胜数 。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 ,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 ,小者六七千。
另外,青、徐 、并、幽各州也都有黄巾余部崛起,而凉州北宫伯玉、李文侯 、边章、韩遂等领导的反抗斗争历时最久 ,使东汉政府疲于应付 。这样,东汉政府便不能不加强各州刺史的职权,使其兼管军政财赋。有的地方更设置州牧 ,使朝廷重臣出任其职,以便让他们更有力地联络地主武装,随时镇压农民起义。这样也增加了地方的独立性 ,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长子刘辩继立为帝,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于是外戚同宦官的斗争又重新激烈起来。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为了一举杀尽宦官 ,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董卓还没有赶到,何进已为宦官所诱杀 ,官僚世族袁绍等又大杀宦宫。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至此最终结束 。但身拥强兵、骄纵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从此,皇帝被挟制于强臣之手 ,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
张角:
巨鹿人,汉灵帝时期在各地传播“太平道”,发展部众至几十万 ,遍及青、徐 、幽、冀、荆 、扬、兖、豫八州。184年二月,张角发动起义,打出了“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的口号,矛头直指东汉政府,史称“黄巾起义 ”,影响遍及全国 ,极大地动摇了东汉政府的统治 。同年十月,张角病死,不久其直接领导的黄巾军被镇压 ,但其后各地起义不断,最终导致东汉灭亡。
张宝:
张角之弟,张梁之兄 ,同兄弟一起发动黄巾起义,于曲阳被皇甫嵩击败,被杀。
张梁:
张角 、张宝的弟弟 ,同兄弟一起发动黄巾起义,于广宗被皇甫嵩击败,被杀。
镇压主将:
皇甫嵩--东汉之臣 。黄巾之乱时 ,用火攻大破张梁、张宝军,掘出张角之墓,从尸体上砍下首级。一度下野,董卓死后又回朝为官。任太尉 。
卢植-----字子干 ,涿郡涿人也。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 ,少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 。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州郡数辟 ,植皆不就。灵帝时,仕为博士,因才兼文武 ,拜庐江太守,还拜议郎 。后任侍中,迁尚书。光和元年 ,上疏谏政,陈八事,帝不纳。黄巾起,植任北中郎 ,率军镇压,受左丰诋黜官,后又复尚书事 。谏朝为董卓怒 ,免官,隐居上谷,袁绍辟为军师。初平三年卒。
董卓-----早年为汉将 ,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 ,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 ,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 ,控制了中央政权 。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 ,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 ,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朱隽-----东汉之将,黄巾之乱时 ,与刘备 、孙坚一起讨伐黄巾贼,立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河南尹 。董卓死后 ,与李傕、郭汜一起把持朝政。
臧旻和孙坚等人在黄巾军之前,还平定过哪些其他的起义?
黄巾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从灵帝中平元年到献帝建安中叶,持续进行了20多年的英勇斗争。黄巾起义事先经过长期准备 ,组织比较严密 。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虽然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 ,他们先后都被残酷镇压。但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
黄巾起义爆发时三四十万人响应 ,为什么却又在短短一年间被镇压?
提到东汉末年的起义,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巾起义”,毕竟“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影响非常巨大 ,加剧了东汉的衰败,促进地方军阀并立的瓦解的态势,而且在受到东汉军队镇压之后 ,遗留下来的黄巾余党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在地方军阀的竞争与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黄巾起义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带有相当浓重的宗教色彩。这在汉末三国时期不是第一次,早在熹平元年(即公元172年) ,在扬州会稽郡就有一次“妖贼”许昌起义,规模达到上万人,臧旻、孙坚 、朱儁等人花费三年时间 ,最终将其平定 。
“熹平中,妖贼大起”根据《典略》中的记载,东汉末年在民间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重。在熹平年间(熹平元年到熹平七年 ,即公元172年到178年),在关中三辅地区出现一个叫做骆曜的人,传播一种称作“缅匿法”的技法 ,顾名思义,可能是有关于隐身之类的术法。《神仙传》中记载,孙权曾经师从介象学习“蔽形之术 ” ,起到隐身的效果;邯郸淳《笑林》中有一则:楚人读《淮南方》,看到螳螂捕蝉时用树叶隐蔽自己,于是也用树叶贴在自己的身上,以为可以达到隐身的效果。“缅匿法”这种所谓隐身之术固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从上述一些资料上来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市场 。
到了光和年间(光和元年到光和七年,即公元178年到184年) ,其实是中平年间(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也就是中平元年),张角活跃于东汉东部各州;张修活跃于益州 ,二者都是在中平元年起义,张角是在中平元年二月,张修在七月。起义时间在中平元年 ,发展的时间还要更早,《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发展了十多年 ,才有遍布八州、合众数十万的规模,他在初期的时间可能也是在熹平年间,甚至有可能更早。
《典略》中将骆曜、张角、张修称为“妖贼”,张角和张修有明确的起义的记载 ,骆曜应该也有类似的行为 。由于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脱离东汉朝廷控制的起义军,所以被称为“妖贼 ”。在熹平元年十一月起义的许昌,也被称为“妖贼”。虽然没有找到详细的资料 ,但是根据“妖贼”这样的记载的字眼,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许昌等人的起义应当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也存在发展的土壤 。
“荧惑入南斗中 ”许昌起义的地点是在扬州会稽郡句章县,这对于东汉王朝来说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区,偏居西南海隅。起义军的首领的名字 ,不同的史料存在争议。小编先将一些史料放在下面 。
《后汉书·孝灵帝纪》:“会稽人许生自称‘越王’。”
《后汉书·臧洪传》:“熹平元年,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自称‘大将军’ ,立其父生为越王。”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原注:灵帝纪曰:昌以其父为越王也 。)与其子韶扇动诸县。 ”
《后汉书·朱儁传》:“熹平二年,端坐讨贼许昭失利。”
《东观记》:“会稽许昭聚众自称大将军 ,立父生为越王。”
《后汉书·五行志》:“会稽贼许昭聚众自称大将军,昭父生为越王 。 ”
《三国志集解》中有一种说法是《孙破虏传》中将许生记载为许昌,将许昭记载为许韶;另外也有一种可能 ,就是许昌又名许昭,起义首领是许生 、许昌、许韶三代人。至于哪种是正确的,还是靠读者自行取舍 ,也不是十分重要。
许昌等人起义有一个理由,就是“荧惑入南斗中”,发生在熹平元年十月 。古人认为星象的变化也代表人间将会有事情发生 ,在关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史料中比比皆是。古人认为荧惑代表的含义是战争,“荧惑所守为兵乱”,南斗六星对照吴、越之地 ,“南斗为吴 、越之分野。”那么荧惑入南斗这个星象就代表吴、越之间有战事 。类似的情况还有“淮南一叛 ”,王凌就是看到“荧惑守南斗”的星象,决定起义反抗司马氏的统治。许昌等人就在十一月起义,应当是受到了这个星象的影响。
臧旻、陈夤 、孙坚、朱儁、皇甫嵩平叛许昌等人叛乱 ,许生称“越王”,许昌称“阳明皇帝 ”,彻底脱离东汉的控制 ,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扬州刺史臧旻 、丹阳太守陈夤(一说陈寅)奉命平叛,当然许昌起义的地点是在会稽郡,会稽太守尹端也要参加这次平叛 ,只不过尹端的表现并不怎么样,被臧旻上奏弹劾。本来应该是死罪,不过尹端的主簿朱儁 ,就是后来镇压黄巾军的东汉名将,到京师花钱贿赂主事者,避免了尹端的死罪。贿赂长官救太守 ,在东汉的二重君主观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作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故《后汉书·朱儁传》记载得很详细 。
臧旻、陈夤等人平定叛乱的过程实在有些乏善可陈,毕竟许昌等人叛乱的规模和范围不大 ,又在东南边陲,对东汉朝廷的威胁不强。史家也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到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十一月,臧旻、陈夤等人彻底镇压了起义军。虽然许昌等人坚持了两年时间 ,比“黄巾起义”的时间还要长,但他们对东汉的破坏,对东汉军队的威胁都无法和“黄巾起义”相提并论 。
除臧旻 、陈夤以外 ,参与讨伐起义军的还有孙坚。孙坚当时作为会稽郡司马(按《后汉书·百官志》记载,郡守并无司马的佐官,《三国志集解》中有说法是猜测会稽郡为应对兵乱临时设置的武官) ,招募上千士兵讨伐许昌有功,被任命为徐州广陵郡盐渎县丞。臧旻上功状是在熹平元年,可见东汉军队初期就对许昌起义军形成了压制 ,只不过没有彻底消灭,让他们重新兴起而已 。
另外《后汉书·朱儁传》中对朱儁有“亦弭於越 ”的评价;根据《三国志集解》引用《咸淳临安志》中有皇甫嵩讨伐许生的记载,可以推断朱儁和皇甫嵩在镇压许昌起义军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朱儁和皇甫嵩在平定“黄巾起义”中立下大功;孙坚的班底成为东吴基业的奠基者;臧旻在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与鲜卑大人檀石槐的战争中惨败,他的儿子臧洪是讨伐董卓时酸枣联军联盟的主持者 ,后来与袁绍对抗兵败身死。总而言之相对于这些人物(除臧旻)日后创下的事业,讨伐许昌起义军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了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一句看过《三国》的人必定听过的话 ,代表了掀开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序幕的“黄巾起义 ”。
黄巾军数十万人席卷青、徐、幽、冀 、荆、扬、兖 、豫八州,真是声势浩大。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张角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但从整个过程来看 ,“黄巾起义”更像是士族门阀为了削弱东汉朝廷力量利用的工具 。
要明白“黄巾起义”发生了什么就要先说说东汉的政治架构。汉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东汉,像大多数开国皇帝一样刘秀为了巩固皇权,不让开国功臣干预政事 ,但给予这些人在经济上、后代子孙出仕当官等方面的特权。
另外东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说白了就是名声大 、学问好就能当官 。在资讯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学习知识和扬名的成本是极高的,而豪强地主依仗经济、人脉优势很容易就会出名 ,出名就能当官,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批垄断权力、代代有人当官的家族,这就是士族门阀的来源 ,袁绍 、杨修、司马懿等人的家族都是这么发的家。
从汉章帝时期开始,东汉外戚、宦官争斗不断,士族门阀趁机做大 ,不断扩大自身的政治 、经济优势,甚至于在家族所在州郡形成垄断,实际上统治这些地区 ,形成了外戚、宦官把持中央,士族门阀割据地方的局面。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统治时期,宦官依赖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宦官掌权后大肆提拔、任用自己的亲戚 、朋友当官,并在全国各地聚敛钱财、抢占土地,自然损害了士族门阀的利益 。士族门阀与外戚联手对抗宦官,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宦官依仗皇权制造了“党锢之祸”,将大批士族门阀出身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门生故吏驱逐出朝廷 ,并禁止他们的子孙后代当官。
东汉朝廷禁止士族门阀子弟当官,就是在掘这些家族根基,可以说“党锢之祸”的发生代表着汉灵帝和士族门阀撕破了脸。只不过汉灵帝掌控军权 ,士族门阀不敢轻易公开反抗,黄巾起义的发生给了士族门阀机会 。
为什么说士族门阀利用了“黄巾起义”呢?首先张角等人组建太平道花了十多年时间,传教脚步遍及全国 ,还组建黄巾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等口号,张角的行动瞒得住高高在上的皇帝,却骗不过士族门阀。士族门阀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家族所在地区的绝对掌控 ,张角在这些人的地盘搞事是瞒不住的。
其次黄巾军的主要来源是破产的农民,士族门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士族门阀的一大发展模式就是趁灾年吞并土地,将农民变为自家的奴仆、佃户 ,比如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家中仆役数十万人;另外士族门阀都好善名,灾年会进行赈灾举动。也就是说东汉时期士族门阀有在灾年稳定地方的作用,一旦他们不作为了 ,东汉立马遍地流民。
最后士族门阀对于黄巾起义的应对过于迅速了 。公元184年3月5日黄巾起义爆发,3月末汉灵帝解除党禁 、号召士族门阀募兵镇压起义,4月中旬士族门阀、地方豪强的义军就已经奔赴战场了 ,这种反应速度不是早有准备是不可能的。
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仅坚持了9个多月就失败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东汉王朝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不弱,只不过皇权同士族门阀的权力斗争给了张角等人起事的机会。因此当汉灵帝大赦党人、让士族门阀子弟再次入朝为官 ,下放兵权让地主豪强招募私军之后,士族门阀迅速发力,到184年11月黄巾军主力就败亡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政府军剿灭小股叛军罢了 。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皇权势力遭到重创 ,士族门阀手握军队后迅速割据一方;在加上后来董卓霍乱京师,东汉皇帝威权尽丧,成了各路豪强手中的傀儡 ,曹操 、袁绍等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关于“如何评价黄巾起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曼柔”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评价黄巾起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评价黄巾起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一次大起义,...
文章不错《如何评价黄巾起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