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古城闲逛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说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立马回想起来 ,那不是我想去的吗?险些个忘记了 。
十七孔桥,一听这名字,是不是觉得很雄伟 ,想要一睹真容。我曾见过贵州荔波的小七孔桥,而这足足多出10个孔,想来定是十分壮观的了。
十七孔桥在建水古城外 ,出西门(清远门)约4公里处 。可沿临安路,一路往西走到白家营村。亦可在朝阳北路乘坐**小面的,用时大概10分钟 ,到达此桥所在的三岔路。
总之过去很容易,找到它并不难 。当然如果你坐过小火车,势必已经见过它了,即使见过 ,再专程来看一次,却也不亏。倘若驾车,走南环路是个好选择。
当你来到岔路口 ,径直走进去,会看到一片繁茂的狼尾草地 。草地后面是小火车的轨道,跨过铁道 ,进入了一个河滨公园。抬头望见,十七孔桥就在前方。
走到河边开阔处,好好地欣赏大桥的英姿 。这是一座苍凉而雄浑的古石桥 ,历经沧桑依然稳固,横卧在河面上。水面就倒影出石桥的形象,微微地在夕阳下荡漾。
桥身由巨大的石块垒成 ,17个桥洞不规则地排列着,且大小不一,是为泄洪。桥墩设计成了尖头,兼具分水排沙功用 ,同样是为了减少水流的冲击,确保大桥安全 。
走上大桥,桥面的青石早已磨得光亮 ,足见其年头与使用的重要性,也是岁月流逝的最好见证。而条石砌就的护栏,仍旧粗粝牢固 ,凿磨痕迹历历可见。
桥面宽敞又平坦,能容纳数人并排通行,可以想象建造时一定花费颇多 。桥上还建有两座阁楼 ,一大一小,皆飞檐斗拱,琉璃瓦覆顶。侧面印证了建水人从前的富足。
十七孔桥本名双龙桥 ,泸江河、塌冲河交汇于此,两河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 。清乾隆年间始建三孔,道光十九年续建十四孔 ,与原三孔“雁齿蝉联”,浑然一体,即为它今日的面貌。
十七孔桥全长148米 ,历时百年屹立不倒。它承袭了我国联拱桥的传统风格,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结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 ,现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 。
在公园内,还栽种了各类花卉,有几栋仿古民居 ,经营餐饮。甚至建了公厕,保洁也做得不错,完全是按照景点来打造的。步道上摆着小摊 ,卖的却是紫陶,但无人光顾,摆了个寂寞 。
日落时分,附近的村民都来公园散步。太阳收起了它的热气 ,只把光芒遍洒,人们走在铁轨上,走在柔软的阳光里 ,岁月就缓缓流淌,任谁也不会老去。
跟随的旅行——建水十七孔桥
20200316
在朋友圈了看见有人发了几张照片,写的是“明建水十七孔桥 ” ,有些味道,想着多了解一些,就百度了一下 ,果然不错,但是我却看到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这座桥不是明的 ,而是清的,先修于乾隆,后扩建于道光。
其实也无意于纠错,只是还真的多知道了一些 。
建水 ,地处南部边陲,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红河北岸 ,正地方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按照大的范围来说,建水处在云贵高原的范围,按照小的范围来说 ,处在滇东高原的南缘,因此这里面的平均海拔都在1300米左右。感觉与其他的高原城市一样,建水的位置 ,也是在高山中的一片洼地 。在谷歌地图上看,大体上东面有一座山系,西面有两座山系 ,三座山系之间形成了一个倒卧的T字形,而建水就在这个交汇点上。
在横穿建水的东西方向,是鸡石高速G323,从北向南止于建水的 ,是通建高速,这里的交通还是方便。
建水的周边,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地方 ,不论对于什么人,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 。对于吸烟的人 ,红河,玉溪,就在建水附近 ,对于喝茶的人,普洱也据此不远,而对于旅游的人 ,则更是难以细说,昆明的石林,元阳的梯田,等等。
单说十七孔桥 ,建水的,不如北京的,不论从建制和规模 ,都是如此,但是从独有的特点来看,却是不多见的。
建水的十七孔桥 ,也叫双龙桥,并不是单一建筑,也不是原有的形态 ,是一种变化之后的折中的结果 。网上说双龙桥因塌冲河与泸江河而得名,对于两条河流的进一步的资料没有详细的搜索,从感觉上看 ,双龙桥应该是位于泸江河上。
早年间的泸江河或许很是纤细,因此小竹桥或是木桥就可以使用了。但是后来泸江河的水量增加,亦或是山洪的原因,人们开始改用石头造桥 ,也就是石桥 。也是由于泸江河的河面不宽,开始的石桥只有三孔,这个桥的建造时间是在乾隆年间。
现在 ,在泸江河上也还有很多的三孔石桥,想来与双龙桥前期的状态一致。在黎明新视界的“云南建水泸江河上的古桥”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同时也可以看出,建石桥,是当地的常态。
如果一切如旧 ,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双龙桥了,而改变发生在道光初年,那一时期 ,由于山洪,塌冲河改道而汇入泸江河,使得在双龙桥附近的水面陡然加宽百余米,使得原来的三孔石桥成了摆设 ,而无法使用 。为此当地的居民只能再建十四孔桥,与原来的三孔石桥连成一体,便成了今天的模样。
如果资料上说的属实 ,那么是否可以判定,原来的塌冲河与泸江河是有两个独立的河道的,至少其汇合点 ,不在建水,而正是道光初年的山洪,使得原本分流的两条河 ,过早的汇合了。
在现在的地图上,还能过依稀可见一点原来的面貌 。
显然,东西走向的是泸江河 ,其流经的区域,正是两山之间,而在高营与白家营之间的,就该是塌冲河了 ,这是一条支流。
再看现在谷歌地图上的双龙桥,也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旧时的影子。
可以看到,现在的双龙桥 ,更多的是一种景观的存在,而不是必要的存在了 。同时,也是可以想象的是 ,在双龙桥跨越的一片水域的西侧,与塌冲河交界之间的区域,是原来塌冲河汇入泸江河的河道 ,只是由于塌冲河水量的减少,河道变窄,使得这一区域被人侵占 ,毕竟这个地方土地不多。而现在的双龙桥所在的水域,与其说是一个河道,还不如说是一个湖泊,而横跨水面之上的双龙桥 ,更成为其中的一景。
分析双龙桥的俯瞰图,上部较宽的部分,是原来的三孔石桥 ,桥下的一片像小岛的土地,该是原来河道的南堤岸,也就是说在这里与上部的陆地之间 ,是原来河道的位置 。从那里向下,窄的部分,直到现在的南岸 ,是新修的部分,两部分一起构成了现在的双龙桥,也就是十七孔桥。
关于双龙桥的具体细节 ,就不再描述了,可以看后面附的。
在建水,还有很多的景观和文物,建水的朝阳楼 ,也就是东城门楼,建于明代,早于天安门 ,其形式与天安门可比 。还有建水的文庙,也是我想去看的,只可惜 ,只能在地图上看看。有资料说,建水的陶器,也是很有名的 ,了解的不多,只能提一下,带过。
关于建水 ,关于双龙桥,就说这些了。
附录:《建水旅游形象研究》摘录
建水县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滇东高原的南缘 ,面积3789KM,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城池筑在水边,所以叫建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时为临安府首邑,‘故又称临安。
早在汉唐时期 ,建水已成为滇南的交通要道,沟通“安南通天竺道”,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 。现今 ,建水在昆明通往滇南 、滇东南的交通要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水县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具有典型的云南地质特征,主要构造体系为云南山字形构造。建水县处于滇东高原的南缘 ,地处两大地形区的接合部 。县境地形复杂,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多样,以高原岩溶地貌为主 ,全县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境内有丘陵、盆地、中低山 、河谷等。全县最高点为南部的五老峰,海拔2515米;最低点位于红河河谷的阿土寨,海拔仅230米 ,相对高差为2285米,这些立体式景观都对建水旅游的开发带来新的思路 。
建水县境内河流呈掌叶状,主要河流26条 ,县内流程363.8公里,分属南盘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南盘江流经县境36KM,一级支流为沪江、曲江、大清河 、岔科河等 ,其中沪江在建水坝子和面甸冲的石灰岩分布地带,先后注入著名景区颜洞和燕子洞,两度成为地下伏河 ,伏流约3km,表现出典型的喀斯特特征,建构起建水喀斯特洞穴旅游的水体景观。红河流经建水县南部边缘,成为建水与元阳之界河 。建水位于低纬度地带 ,北回归线横穿南境,太阳终年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无霜期长,热量条件好。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这些气候特征为全年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建水境内的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云南松)、灌木中的常绿种类和常绿阔叶林为多,由于受地形影响,植被的分布呈垂直地带性特征 ,同时也为各种生物的生存,特别是鸟兽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33.1%,经济林木以核桃、油菜 、柿、枣、板栗 、棕树及各种果树为主 ,为开展建水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建水历史悠久,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 ,就是滇南政治、军事、文化交通中心。1994年同时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①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 ,是建水县城的标志。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 ,城系土城 。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 ,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 ,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
②建水文庙 ,此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 、二殿、二庑、二堂 、三阁、四门、五亭 、五祠、八坊等共37个 ,现除杏坛、射圃 、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 ,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
③朱家花园,在建水古城内的建新街 ,有一组规模宠大的清代民居建筑,这就是有“滇南大观园 ”之誉的朱家花园。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问终于落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 ,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居民建筑群体。
①燕子洞紧靠鸡街至建水的公路旁 。洞前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石芽丛生 ,石骨磷峋。“到山不知门何处,洞口白云自吞吐。”这是古人对洞口风光的描述,至今仍保留过去的风貌 。沿着新修的水泥石阶 ,经过林木前缀的小道宛转前行,便可到达燕子洞的入口。洞似大厅,四面透光 ,宽敞明亮。洞壁上刻有“境绝人寰 ”,“胜景无双”,“灵谷涵春”等题词 。其中“洞锁三天 ”四字颇有奇趣。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 ,地下水 、雨水的溶蚀,使这里的石灰岩产生了奇异的变化,洞内不仅曲折幽深,奇幻美观;而且洞中有洞 ,天外有天;站在洞中三个不同的地点,可以看见三块不同形状的天。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 。
②颜洞景区地处县城东部约八公里的山脚盲谷处,为建水坝子的泄水口 ,占地约十平方公里左右。这里有巨大的石灰岩溶洞群,有内涵深厚的天柱塔,有天然形成的地漏天坑 ,有建于清代的东山古寺,是一块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富集的风水宝地。
颜洞为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溶洞群,开发于明代 ,历史上号称“西南第一洞天”,也是整个景点的核心区域 。分为前 、中、后三洞,贯穿于山脉。前洞称为水云洞 ,泸江河至此注入洞内成为伏流,洞口有明清地方名流题写的摩岩石刻,洞内的钟乳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洞口危崖峡谷的一侧 ,有建水人纪念清代封疆大吏鄂尔泰治理泸江河的“少保祠”遗址。中洞称为云津洞,距前洞约1.5公里,在山涧一座断崖之下 ,洞口有无数摩崖刻石 。其庞大的气势,徐霞客慕之数十年,曾足履其间 ,并留有游记的古溶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科考、探险的首选。
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硭鼓舞’’和“长街宴 ” ,哈尼刀,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踩花山 ,以及傣族的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等,异彩纷呈,展现了建水浓郁的民族风情 。
参考资料:
黎明新视界:《云南建水泸江河上的古桥》
高伟 《建水旅游形象研究》,研究生论文
关于“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冬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建水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内容很有帮助